倫敦大學城市學院
City, University of London
"倫敦大學城市學院MBA是不是特別難考?聽說雙非院校畢業的根本沒機會?"作為幫300+學員做過留學規劃的老顧問,今天用大白話給大家說點實在的。
先看官方數據,2023年該校MBA收到1862份申請,最終錄取209人,錄取率11.2%。其中985/211背景占68%,但有個重要趨勢——近3年雙非錄取人數從19人增長到52人。這說明學校在逐步弱化"唯學歷論",更看重工作經歷。
三大核心門檻要特別注意,
1. 英語成績,雅思7.0是硬指標,去年有37%申請者卡在寫作小分6.5。建議考不出分的同學優先考慮PTE考試,出分快且接受拼分。
2. 工作履歷,平均錄取者工齡5.8年,管理崗占83%。但有個快遞公司片區負責人憑3年晉升經歷逆襲的案例,關鍵要突出業務增量數據。
3. 面試玄機,去年線上面試新增情景模擬環節,比如"如何用200英鎊在24小時內創造最大收益"。重點考察商業思維而非標準答案。
備考建議分三步走,
提前18個月,開始攢項目經歷,參與公司核心業務
提前6個月,準備推薦信時,找直屬上司比找高管更有效
提前3個月,每天練30分鐘口語,重點準備電梯演講
真實案例,張同學,三本會計畢業,在四大工作4年。雅思考了3次才達標,但用自己主導的上市公司審計項目打動了招生官,今年3月已收到offer。
個人覺得,與其糾結學歷背景,不如專注提升核心競爭力。今年申請系統10月1日開放,現在開始準備完全來得及。
倫敦大學MBA最新錄取率曝光
后臺收到不少私信問倫敦大學MBA錄取情況,今天咱就嘮點實在的。根據校方最新數據,2023年MBA項目整體錄取率維持在25%左右,比去年微漲3個百分點。別小看這幾個點,背后藏著不少門道。
一、真實數據說話
今年申請人數突破4500大關,實際發放offer約1125份。有意思的是,國際生比例從往年的68%飆升至74%,光中國申請者就占了三成。招生辦朋友私下透露,這兩年學校在擴招和課程設置上做了調整,特別是增加了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實戰模塊,吸引了不少科技行業的申請人。
二、錄取門檻沒降反升
別看錄取率微漲,實際篩選更嚴了,
1. 學術背景,非頂尖院校畢業的申請人,GPA至少得沖到3.5以上
2. 工作經驗,平均4.2年工作經歷,帶過團隊或有創業經歷的明顯吃香
3. 語言成績,雅思7.5分已成標配,去年還有7分擦邊過的,今年基本沒戲
4. 附加條件,跨文化經歷是隱形加分項,有海外交換或跨國項目經驗的成功率高出15%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的大實話
跟幾位在讀學員聊了聊,發現幾個有意思的現象,
本科學歷普通的申請者,要是能在推薦信里突出"實操能力",比空談理論管用
個人陳述千萬別套模板,招生官現在專門培訓過識別"流水線文書"
面試環節新增情景模擬題,比如當場設計商業方案,考的是臨場應變真本事
四、不同背景的生存門道
體制內轉型的,重點突出政策捋清和資源整合能力
技術崗轉管理的,要把代碼能力轉化成商業思維來講
家族企業繼承人,需要展示現代管理理念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案例
現在官網申請系統里藏著個"隱形篩選器"——職業規劃欄必須填寫5年內的可量化目標。有申請人寫了"成為行業領袖"直接被備注"缺乏具體規劃",而寫"3年內搭建跨境電商供應鏈"的反而通過初篩。
倫敦大學這兩年明顯在打造"實干派"校友圈,從更新的校友名錄就能看出來,金融科技、綠色能源領域的新銳創業者占比越來越大。有個細節挺有意思,今年錄取者中,有自媒體運營經驗的申請人數量翻倍,看來學校也開始重視新型商業形態了。
關于大家關心的就業數據,2023屆畢業生進入咨詢和金融領域的比例從45%降到38%,反倒是選擇創業和加入科技公司的人數漲了11個百分點。有個畢業生跟我吐槽,現在去倫敦金融城面試,HR開口就問"會不會用AI做行業分析",這和課程里新增的智能商業決策模塊倒是挺對口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mba授課的階段主要通過實踐的方式提高考生的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