堪薩斯大學
University of Kansas
被問得最多的就是,"堪薩斯大學的MBA到底好不好考?"作為當年咬著牙讀完的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窩子說說實際情況。先說個冷知識,去年申請季,光是咱們中國學生就刷下去38%,這個淘汰率可不是鬧著玩的。
先說語言關。他們官網上寫的托福90分夠用,但實際錄取的中國學生平均分在98分左右。我室友考了三次才過線,光這關就卡掉一半人。不過好消息是,現在接受家考成績,這對在職黨確實友好不少。
再說材料審核。他們特別看重工作經驗的質量,不是光看年限。招生官親口跟我說,寧愿要3年創業經歷的,也不要5年混日子的。去年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小哥,雖然工作才2年半,但靠著實戰案例直接拿到offer。
課程強度更是個大坑。周一到周五上班,周末全天上課是常態。我們班有個寶媽堅持了三個月就退學了,孩子生病和小組作業撞車,根本扛不住。建議想讀的朋友,提前半年訓練時間管理能力。
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推薦信環節。千萬別隨便找領導簽字,他們真的會打電話核實!我們系里有個同學被抽查,推薦人沒接到越洋電話,直接導致錄取被擱置兩個月。
要說值不值?我畢業那年,同班同學里有六成都跳槽漲薪了,有個做IT的哥們直接進了硅谷公司。但提醒大家,千萬別沖著"鍍金"來,這兒的課程都是實打實的案例分析,混日子的真畢不了業。
堪薩斯大學MBA真實就讀體驗
課程設置,實用到讓你想立馬用起來
KU的MBA課程分得很細,核心課從數據分析到戰略管理都有,但最讓我驚喜的是選修課。比如有一門叫“中小企業實戰”的課,教授直接拉來本地家族企業當案例,我們分組幫他們做市場方案。期末匯報時,企業老板當場拍板用了我們組的建議,第二個月就看到他們的社交媒體賬號開始推新活動。這種成就感,比考試拿A還爽。
教授們講課也特實在。教財務的Professor Smith,每次上課前會刷一遍《華爾街日報》,把當周的行業動態揉進案例里。有次講到成本控制,他直接拿學校食堂的采購流程開刀,算完賬后還真的給后勤部門提了優化建議——結果下個月食堂的沙拉吧多了三種新配料,價格還沒漲。
上課氛圍,像在朋友家客廳討論
班上總共30來人,國際生占四成,中國人大概五六個。剛開始擔心自己英語不夠溜,后來發現同學壓根不在乎口音。小組作業時,印度老哥Ravi的咖喱味英語和美國妹子Emily的密蘇里鄉村腔混在一起,大家照樣能為了一個營銷方案吵到臉紅脖子粗,吵完又勾肩搭背去酒吧喝兩杯。
每周三下午的“咖啡座談會”是傳統項目。系里會請校友或本地企業家來嘮嗑,從怎么搞定第一輪融資,到如何跟沃爾瑪采購經理打交道,什么話題都能聊。記得有個做有機農場的校友說,他當年就是靠教授牽線拿到了Whole Foods的供貨合同,現在還會固定來學校招實習生。
生活成本,省下的錢夠買兩臺iPhone
比起東西海岸,堪薩斯的生活費簡直親民到流淚。學校所在的勞倫斯市,租個離校區步行10分鐘的公寓,單間每月500刀左右就能搞定。中國超市雖然不大,但老干媽、生抽這些基礎款管夠,周末想吃頓好的,開車40分鐘到堪薩斯城,粵菜早茶、川菜館子任選,人均20刀能吃到扶墻出。
隱形福利,教授的人脈就是你的資源
商學院有個不成文的規矩——每個學生可以選兩位導師。我的主導師是前可口可樂區域總監,副導師在州政府經濟部門干過。有次閑聊時提到想接觸醫療行業,第二天副導師就幫我約了本地連鎖診所的CEO喝咖啡。后來寫畢業論文時,這家診所居然真給我開放了內部運營數據。
就業指導中心也夠拼。除了改簡歷這種常規操作,他們有個“模擬面試屋”,工作人員會扮演各種刁鉆HR。有回我被問到“如果上司堅持要你做一個違背倫理的決定怎么辦”,支支吾吾答完,面試官直接從抽屜里抽出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對應案例讓我回去看。
天氣與交通,牛仔褲配羽絨服是王道
中部的天氣確實有點“狂野”,冬天能冷到零下15度,夏天又熱得冒油。不過室內暖氣空調都給得足,本地人早就習慣了在羽絨服里穿短袖。沒車的話建議早點考駕照,二手車市場里5000刀能淘到車況不錯的日系車,周末去密蘇里州逛國家公園或者到俄克拉荷馬看牛仔競技都方便。
要說缺點,可能就是少了點大城市的繁華。但后來想通了——真要天天蹦迪逛街,誰還靜得下心學習?現在晚上從圖書館走回公寓,抬頭就能看見銀河,這種體驗在紐約花多少錢都買不到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